作者: neng

  • 入手华帝i23009蒸烤一体机

    房子装好后,厨房内嵌蒸箱/烤箱的选购一直搁置着,趁着今年双十一入手了一款蒸烤一体机,装修计划中的最后一件大电器终于搞定,整个装修到此也算圆满完成了。

    入手的这款是华帝JYQ50-i23009蒸烤一体机,容量50L,含58道智能菜单,双十一前由华帝京东自营旗舰店购入,订单付款3499元,价保双十一。因双十一当天更优惠,向京东申请价保后返了225元,所以这款蒸烤一体机的实际花费3274元,应当是历史最低价了。

    购入华帝i23009之前,也曾看过其他品牌和型号的蒸烤箱。橱柜设计之初,本打算内嵌一款蒸箱,看好老板ZQB400-S273蒸箱(方太SCD42-F1蒸箱也可,开孔尺寸相同),橱柜开孔尺寸即按照此款要求定制。但入住以后,感到“烤”功能偶也需要,抛开之前对蒸烤一体机的偏见,着手选购。由于橱柜开孔尺寸已经固定,只能就着尺寸选购。

    首先圈定预算范围3000-5000元,主要关注了老板、方太、凯度、美的、华帝这几个品牌。方太蒸烤一体动辄上万,不在预算内;老板C973A双十一价4000多,48L,容量尚可,但尺寸不合适,其它款容量略小;凯度号称以蒸烤一体机起家,网红品牌,尽管可供选择的款式丰富,但担心无实体店的线上品牌不可靠,且刷到不少差评,不敢入手;美的,因产品做得太杂,对它的品牌信任度差一些。所以最后品牌锁定华帝,款式在2019年线上畅销款i23009和今年近期首发新款i23012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两款看起来功能相当,而我更喜欢老款的颜值,按键更易看懂,又多10道智能菜谱,且更为优惠。

    在准备入手i23009之际,我重新认真实测了橱柜开孔尺寸,长度和高度充足,深度略有担心。因为下方设计了抽屉,为方便抽屉拉出,开孔位置的底板略向内凹,做出一个凹槽,导致底板实际接触面深度偏小。和华帝客服确认,她们认为可能勉强,机子底面可能会有一点点悬空。又和欧派设计师联系,请他帮忙参考,他打包票能装。我自己认真看了机子形状和尺寸图,心里有了底,认为应该无碍。而若拆除开孔位置的橱柜背板,则可再扩展出2.2厘米深度,加上华帝网页本身建议拆除背板以通风,所以请欧派过来拆了,正巧当天有欧派安装师傅在附近小区,体验了一把“随叫随到”,免费拆除,大品牌的售后确实有保障。安装当天,华帝师傅直言,其实不拆也够放,不过我依然觉得拆了更好。

    橱柜开孔实况

    安装侧视图(可看出机器深度,特别是与底板实际接触面深度应在528mm以内,可能只有500-510)

    京东下单当天,就有华帝本地实体店(也可能是售后点)来电确认安装时间,第二天下午京东送货上门,我联系师傅,当天下午就来装好了,效率还是很高的。安装师傅拆箱、撕除粘附在机身上的蓝色保护膜时动作轻柔、仔细,烤盘等部件也是轻拿轻放。装好后,向我演示和讲解了使用方法,告知注意事项,打扫收拢垃圾。安装服务令人满意。希望后续售后服务可以保持。

    购入至今,用它做过清蒸鲈鱼、清蒸桂鱼,剁椒鱼头、清蒸大闸蟹、清蒸西兰花、蛋挞,热过冻包子,解冻等。总体上还可以,也有略麻烦的地方。

    1、使用完底部稍有积水,每次需用拧干的抹布擦拭好几次方可吸完积水;

    2、底部和玻璃门板容易出现褐色焦斑。尽管每次使用我都十分勤快、认真擦拭,但第一次烤蛋挞后底部产生的一两处焦斑擦除不掉,而玻璃门板上若隐若现的条状焦纹有时可以擦除或擦淡。每次擦拭干净后,最好打开通风干燥;

    3、触控式按键,调整温度、时间或选择智能菜谱编号时,需要反复触控加减键,一度一度、一分一分增减,一个一个跳转,这一点新款i23012优化成旋钮,可以一步旋到位,仅从这一点,有些遗憾没有选新款,但尚可接受。

    清蒸鲈鱼(清蒸桂鱼卖相更好,可惜没有拍照)

    烤蛋挞

    目前尝试的几样菜,除西兰花,我更爱平时清炒的口感外,其余都还可以,智能菜谱只要按照说明书中的份量准备食材,蒸出来的口感一般不会差,份量有所偏差可以自己适当调整烹饪时间。值得夸赞的是智能菜谱中的热冻包子,口感比平时上锅蒸热的好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华帝i23009蒸烤一体,额定功率2000W,适用普通的10A插座。而很多蒸烤箱功率达到3000W左右,需要提前安装16A插座。我们装修时特为蒸烤箱预留了16A插座,同时也安了两个10A五孔插,本为供净水器、垃圾处理器等电器使用,现16A闲置。本有些担心华帝这款使用10A存在安全隐患,但查数据2000W尚在10A承受范围内,方太和老板一些2000W的蒸箱,包括我们最初欲购入的S273也是适用10A插座,略微放心,目前使用中并未出现问题。当然,大功率电器还是16A更放心,选购时,这一方面应当考虑进去。

  • 选车记:入手2020款次世代马自达3

    2019年底报驾校,年前过科目一,疫情原因,拖到2020年4月,驾校复工方才开始上车练习,6月初驾照到手。买车于是被正式提上日程,拿照当天我第一次去了车展,开始实地看车。其实此前我们已上网攻略,而接下来的近三个月都处在网上刷+4S店实地看、谈的过程中。所逛网上平台有汽车之家、懂车帝、B站(看专业车评和车主体验)等。最终在八月底提回爱车。


    【为什么买车,买怎样的车?】

    计划买车,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需求和预算,为什么要买车,买怎样的车,这将帮助我们锁定选车范围。

    但其实我们对需求这个问题是有些含糊的。事实上,我们不很需要车,最多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有辆车更方便,但没有也无妨,预约顺风车、快车相当便捷。因为平时用车需求很少,以至于现在买了车,我不得不隔三差五在家附近遛遛它,每次遛个十几分钟,以避免它久停不用造成损坏。之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买,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给刚拿驾照的我练手,否则久了成本本族,越久越不敢不会开,而且东东马上也将拿到驾照;二是偶尔的确也有用车需要。

    至于预算,我们定在10-20万之间,如果特别喜欢,略超小几万也可以。


    【看过哪些车?】

    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需求,预算范围也比较大,轿车、SUV,小型、紧凑型、中型,日系、德系、韩系、美系、瑞典、国产都看过,其中一些车型,不妨略略一记。

    1、日系

    日系车因为省油在近年的国内市场上十分走俏,既然大家都欢迎,肯定有道理,我们看得最多的也是日系。

    ♥马自达CX-30  紧凑型SUV 

    马自达是我实地看车时最先接触的品牌,流线型高颜值的设计很吸睛,操控性也是他们一直宣传的卖点。此前东东在网上刷车时,就看过不少CX-30的海外测评,当时的确有惊艳之感。这款是马自达新出车型,国内版今年五月底刚刚上市,宣称是轿跑SUV,整体设计倾向女性用户。我在车展(所谓“车展”实际就是一个比较low的户外汽车团购会,和想象完全不同)第一次见到实车,觉得也就那样,内饰的确很漂亮,但后排空间一般,后排座椅略直。后来去4S店又看过几次,同一个下午先后试驾了CX-30和昂克赛拉,觉得不如昂克赛拉好开,昂克赛拉一上手真让我惊喜了一下,太好开了,很顺畅轻松的感觉,即使新手也能感觉得出来,因试驾体验,果断放弃CX-30。不过,我是新手试驾,多少有些紧张情绪,且仅试驾一次,开的时间并不很长,也有可能CX-30座位没有调得很合适,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驾驶体验。销售小哥的试驾体验,认为CX-30的驾驶感受更像轿车而非SUV,这也是它“轿跑型SUV”的得名由来,但昂克赛拉毕竟是真正的轿车,轿车的操纵性肯定好于SUV。

    销量较好的雅悦型、嘉悦型落地价大概在17-18万。

    ♥2020款次世代马自达3 昂克赛拉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应该说昂克赛拉是马自达卖得最好的车型,车展第一次看到实车,同CX-30一样,并不觉得外观多么惊艳,内饰同CX-30一样漂亮,但后排空间拥挤,CX-30因为是SUV,在头部空间方面略好一点,腿部空间差不多。两款车,坐在里面都有一种憋闷的感觉,当时就不想考虑了。但后来进4S店体验几回,对它有所改观。特意拉了长辈去体验后排坐感,因为我身材娇小,当我将驾驶位调到合适位置,后排空间十分充足,我家也并无大块头,所以这空间其实于我家是合适的。车展当天,大概驾驶位太靠后,使我有拥挤之感。而店里展出的崭新CX-30和昂克赛拉的确很漂亮,特别那款水晶魂动红的昂克赛拉一尘不染,安静陈列在圆形展台上,确有惊艳气质。

    2.0L质雅型落地大概16万多。

    ♥一汽丰田卡罗拉和广汽丰田雷凌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在看实车之前,我对卡罗拉这款全球销量第一的车型十分感兴趣。东东倒是有点不理解,我竟然会去关注卡罗拉、雷凌之类,因为一般,女生都喜欢昂克赛拉那样的高颜值车型,可能确实是我之前对车看得太少,对于外观颜值和内饰颜值并不敏感,觉得都可以,后来实车看得多,越发不能接受卡罗拉和雷凌塑料感很强的内饰,尤其是那老电视机般的中控屏。不过卡罗拉、雷凌的性价比的确很高,安全配置非常全,支持app远程启动车辆。两车中,雷凌性价比更高,双擎版省油程度令人惊叹。而两车后排空间胜过昂克赛拉,特别是雷凌,印象中似乎后排地台凸起较低,坐中间也无明显不适。但因为颜值,以及满大街的快车常见的就是卡罗拉、雷凌,加上雷凌的试驾感受过于平庸笨重,卡罗拉想必也如此,最后放弃了这两款姊妹车。

    雷凌是我第一个试驾车型,当时开下来就觉得不喜欢,驾驶感受跟驾校的斯科达差不多,它给我的感觉,仅仅就是一辆车,一个笨笨的工具而已,可能就是所谓的操控性一般吧,直到后来试驾了昂克赛拉,上手一瞬间就感受到它的灵动,确实“人马合一”的操控性也不是吹的。

    燃油版13-14万可以落地,双擎版15万开外。

    ♥本田思域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严格说来,实习期的确不能试驾,但个别4S店会变通一番,选择较好的路况让我进行简单体验。而本田这家4S店十分死板,规矩甚多。我本身是戴着口罩的,当时六月份,疫情防控的警觉性已经不像过年时候,但他们依然警惕地把顾客拦在门口,测体温,查手机出行记录,在表格上登记详细信息,方才放进去,如此谨慎繁琐仅此一家,当然本也没错。进去后也感觉店里氛围紧张,过了几天,我还收到一条回访电话,询问我销售有没有端茶倒水之类,我想这店里也太压抑了,好感俱无。这家店当然没有允许我试驾,只可试乘,思域空间很大,路感较重,内饰一般,我匆匆试乘结束,没有再考虑它。

    ♥日产轩逸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销量数一数二的紧凑型轿车,都说外观漂亮,空间确实充足,日产大沙发的乘坐舒适度一流,人称“小天籁”,但我个人一直不太欣赏得来她的外观,总感性地觉得它像个轻浮的网红,也不喜欢略有点泛黄的珠光白色,而其它颜色太跳,更不会选择,也有点介意它的脚刹,尽管去店里看过几次,始终中意不起来。

    13万可以落地。

    ♥日产骐达 紧凑型(A级)轿车 两厢

    闺蜜第一辆车就是日产骐达,后升级日产天籁,仍旧对骐达念念不忘,直夸好停好开,对新手司机尤其友好,极力向我推荐骐达,而我们考虑到平时用车需求很少,又是新手,入手一辆便宜点的骐达练练手确乎也不错。看了实车,整体小巧玲珑,外观内饰空间确实也都说得过去,传统的机械手刹也可以接受,后备箱空间尽管没有三厢车大,但勉强也够用。不过日产的车,卖得比别人家便宜,优惠力度大,总给我一种安全性存疑的感觉,大概是我的错觉。

    12万可以落地。

    2、德系

    ♥一汽大众高尔夫7.5 紧凑型(A级)轿车 两厢

    高尔夫作为一款全球神车,在许多人心目中几乎是信仰一般的存在,东东在大街上首次关注到它,就向我直夸好看精致,也适合女生开。我因为刷网页、看车评,不经意间被“网络车神”们的评论左右,对大众并无好感,一开始并不想去接触大众的任何一款车。不过,即使网友疯狂调侃大众的安全性,但依然对高尔夫这款车型保留意见。而我也在4S店看到了这款神车,外观确实精致。不谈中保研的测试成绩,仅从直观感受说,德系车看起来的确比日系显得扎实,大众销售是最喜欢向顾客疯狂掩饰开关车门的,不停地让我听高级感的关门声,声称用料是整块的,几家大众4S店几个销售无不如此,此外就是美系车的一个销售,向我演示了一次,日系车销售绝不会这么做。可能这种扎实的直观感受确是用料方面体现出来的,欧美不缺资源,日本资源匮乏只有以技术补短,其实都有可取之处。高尔夫各方面的确也不错,只有干式双离合和后排中间过分隆起的地台,让我比较介意,并且两厢车看起来似乎略显小气。

    舒适型15万以内可以落地,豪华型17万以内。

    ♥上汽大众Polo 小型轿车 两厢

    比较小,比高尔夫还小一号,后排空间小,但于我家目前需求勉强可以,后排很少坐人,机械手刹,女孩子代代步可以。

    报价12万落地。

    ♥上汽大众 凌渡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所谓“宽体轿跑”,前些年火过,林俊杰曾是它的代言人,初看确实还有点好看,但大众的车,说实话,我总觉得都长得差不多,空间还行,但后排地台隆起太高,是大众车的共性。

    舒适版报价17万落地。

    上汽大众 朗逸 紧凑型(A级)轿车 三厢

    和日产轩逸销量旗鼓相当的一款热门车型,空间大,很适合家用,但外观显得老气笨重。13万能落地。

    3、美系

    ♥别克君威 中型(B级)轿车 三厢

    一般的B级车大概都要20万开外了,比如热门的日系凯美瑞、亚洲龙、雅阁、天籁,这款美系B级车在市场竞争中处境尴尬,一再降低姿态,试图以价格优势抢回一点市场份额,价格降到了A级车的级别,十六七万就能落地,这样的羊毛似乎值得一薅。君威外观年轻而不失沉稳,内饰却有些老气横秋,座椅偏硬,后排座椅偏短,空间大,后台凸起很小,不过车内异味感重,油耗尽管比别克以往车型降低,但肯定不是日系车对手。油门刹车只需轻点,反应就很明显。我们曾一度考虑入手,但后来考虑到B级车恐怕于新手不太友好,闺蜜由骐达升级天籁,驾龄几年,仍旧嫌天籁过长,而我们似乎确实也不太需要一个空间过足的B级车。

    精英版16万以上,17万以内可以落地。

    ♥福特锐际 紧凑型SUV

    福特今年新出的车型,福特似乎想凭借这款车力挽自身急剧下滑的销量,所以配置齐全,价格却并不算高,低配版20万就可落地,在同级别中极具性价比。我简单试驾过,感觉油门刹车十分灵敏,轻点就有明显反应,这是和日系的马自达完全不同的性格,马自达刹车稍显疲软,起步轻点油门加速不明显,显得“肉”,也即他们自己所谓的“线性”。锐际外观漂亮大气,我看到实车时,觉得它有几分像马自达,前脸线条柔和,但体型在我看来略大,有些招架不住的感觉,在市区穿梭可能不那么灵活(仅个人主观感觉),而功能方面尽管非常齐全强大,甚至适合越野,对于我们主要用于市区代步的需求,似乎有点过剩了,而且动力强必然油耗高,尽管它很出色,还是放弃了。

    4、韩系

    ♥北京现代索纳塔10 中型(B级)轿车 三厢

    今年七月新出车型,还找了杨幂代言,初见十分惊艳,像一个帅气的韩国欧巴,外观内饰具佳,仪表盘和中控连屏设计非常漂亮,空间相当大,配置也不错,低配版落地也要18-19万。但看久了,越看越不喜欢它的鲶鱼脸,越看越丑了,且车身比君威还长,又是新车刚上市,害怕后面掉价严重,毕竟如今是日系的天下,索10未必能够重演索8当年的辉煌,总之放弃了。

    网上和实地看过的车型远不止以上这些。BBA的入门级别车型也曾关注,东东曾极力推荐我看看奥迪A3、奥迪Q2L,理由很漂亮、适合女生开,但我总觉得性价比太差,20多万买一辆A级小车、小型SUV,似乎太不合算,而且连一键启动这些最基本的功能都必须加价选装,总提不起兴致去看实车。不过,和BBA谈性价比,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最后买了哪一款?】

    虽然看起来我相当看重性价比,但最后还是有些颜控,买了同级别车中最不具性价比的2020款次世代马自达3昂克赛拉。看到最后,其实自己有些晕乎,又认真想想自己需求,真的需要怎样一款车,又喜欢哪一款?觉得买个好开的A级车就够了,更喜欢轿车,感觉更好操控,而昂克赛拉的内(饰)外(观)之美最终令我心心念念,配置也够了,加上马自达是我试驾最认真的品牌,昂克赛拉的操控的确很喜欢,在和高尔夫的最后较量中,它还是胜出了。

    入手的是2.0L质雅版,白色,加了3000元的明选包,含LED日间行车灯、盲点监测、倒车预警。加了明选的质雅,前后车灯更加漂亮,此外这些功能也非常实用,还是合算的。尽管4S店展厅里的水晶魂动红非常惊艳,似乎红色最能诠释马自达讲究曲线美的设计语言,体现马自达的灵魂,但是这些对环境的要求太高了,只有一尘不染的时候,红色才是令人神往的仙女,一旦开在路上,甚至不必开,停在室外一两天,仙女就沾染俗尘,黯然失色了。红色不耐脏不耐看,补漆又很贵,还要加价购,所以入了白色。

    展厅那台熠熠闪光的“红玫瑰”,从此只配做我心头的一颗朱砂痣。


    【买后三个月,后悔吗?】

    倒也谈不上后悔,开到现在还是喜欢的。庆幸没有选择B级车。但同时也感到其实哪一辆车都能开,当时看得那么认真,那么纠结,好像有些没必要,省几万买个骐达练手不也很香么,但如果重选,大概还是会这样。

  • 新房装修 入住两年

    两年半前新房装修,装修前和过程中我们逛过不少平台,看过的帖子无数,实战经历过,才不得不感叹真正是个不小的工程。尽管选择了半包,但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首套房也非常用心。

    过程中尽管遇到不少周折,最后的结果还是满意的,现在已经入住两年,一直没有写点什么记录这一人生大事。装修前刷着别人的经验谈,本还想着以后装好我也要写一篇,结果装好后,反倒提不起劲儿写了,其实个中用心和辛劳真非一言两句可以写尽。瓷砖的选购、实木地板的选购、墙面到底用墙纸墙布还是墙漆、橱柜衣柜设计、软装选择……此中学问,当时费心研究,频刷知识点。实地选购时,每一样都几乎跑遍整座城市的所有家装市场,甚至包括上海和广东的一些市场,每搞定一样,都感觉是做完了装修这张卷子上的一道大题。一方面跑主材,另一方面和半包的装修公司之间也有许多拉锯,现场监督中发现不少问题,整改解决也费去许多心力。不过现在已然过去两年多,一切知识点和辛劳的印象也都淡去了,只有一些关键的大点,也许还可以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经验教训。

    1、尽量不要全包,除非有非常熟悉和信赖的装修公司,这也是我在装修前听到的几乎众口一致的劝诫。当时我们也曾考虑全包,因为都不在本地,不方便随时看工地和自己跑主材,东东也担心我辛苦,但后来果断放弃全包,我在本地租房跟装修,确实也是一笔费用。但经历过装修后,还是庆幸没有全包,很难确保装修公司不偷工减料,主材又非常重要,没有人会比我们对自己的家更上心,对于装修公司来说,甭管宣传得多好,他们的终极目的在于收益,而在我们却是要达成一个新家和品质生活的理想。

    2、选择装修公司千万慎之又慎,多方考察。我们当时装修公司实际上跑得也不少,考察过好多家,因为不住在本地,也不十分了解本地装修市场,挑选了半年,到后来我已经有点疲惫了,就选定了一家。结果,这家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但糟心处很不少,设计师和项目经理都不很靠谱,公司也喜欢推卸责任,整体并不叫人省心。这在我自己也是很有责任的,我看起来太好说话了,导致他们一开始不很重视。所以和这类装修公司打交道,还是要有点艺术,不要表现得太好说话,也不能太针尖对麦芒。

    3、事先考虑好需求,但也不要把各处都安排满,留一点白,因为有些不一样的需求是入住以后才会发现的。我们本来定制了阳台柜,幸而取消了,阳台柜的位置,现在做了小小绿植花卉区,我很喜欢,同时还可放放买菜小拉车,挂挂购物袋,非常整洁。

    4、不必太拘泥于某种风格,但也不要太杂糅了。我当时很迷温馨感的北欧风,东东更倾向于酷帅的现代风,设计师的效果图几经修改,还是偏向了我喜欢的风格,不过最后我们没有完全按照效果图来,有些东西在市场上不好找,想想在实际居家中也并不实用或省心,比如客厅地面最终选择了好打理又大气的80*80的亮面瓷砖,舍弃了效果图中的木地板或木纹砖,最后的风格好像北欧掺进了一点现代的感觉,可能因为所选的东西都是大品牌,所以看起来倒也不十分违和及廉价。

    5、地面瓷砖尽量不选白色系,特别容易显脏,需得打理得特别勤快。而东鹏这个品牌的瓷砖,可能并不太入流,墙砖似乎不很好,也可能我选的款不行。

    6、很重要的一点,认真的预算很有必要,超预算是常见的,但要控制度。我们没有认真考察市场做预算,装修标准略高了,选购中买买就买了更好的,现在觉得有些东西不必要追求那么好,不一定选择数一数二的品牌,重要主材小牌子杂牌子当然不考虑,后续没有保障,但领域中数三四五六七八的正规品牌也很好了,可以节省一笔钱。

    7、砍价,狠命砍价,疯狂试探底价,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我其实很不擅长讲价,脸皮太薄了,但为免被宰,也被迫和各种销售拉起价格拉锯战。

    8、尽量了解和思虑周到,以免除后顾之忧。比如风暖通风口最好安上防鸟的镂空盖子,我当时不知道这一层,入住一年多,发现鸟儿在通风管道里安了窝,白天晚上都能听到卫生间铝扣板里传来细细嗦嗦的声音,不仅如此,通风管道被堵住当然影响机器运作,万一鸟儿钻入机器,也可能造成损坏。后来请师傅拆换了管道,补装了防鸟盖,尽管并不复杂,费用也不多,但如能提前做好当然是更好。这些方面,装修时不一定会有人提醒你,还需多想多问。

    一时竟也想不起来更多了。也多亏被东东逼着上心于装修的整体和细枝末节,入住两年来,对于这个努力打造的理想家,基本上没有较大的遗憾。居家中我有时喜欢静静欣赏自家的布置,思量着哪个地方再添点什么装饰,还是挺有幸福感的。

    最后,晒图并附账单。

  • 上海离婚改“登记预约”为“申请预约”,“离婚冷静期”必要吗

    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新设三十天“离婚冷静期”,规定:

    •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12月1日,上海民政局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他们据此更新的离婚手续流程:

    1. 夫妻双方首先要向婚姻登记机关递交离婚登记申请;
    2. 等待三十天,在三十天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3. 如果三十天内,双方都没有到民政局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在接下来的下一个三十天内,双方要共同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证。在第二个三十天内,双方没有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的,即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4. 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经审查,由婚姻登记机关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上海似乎是最先针对《民法典》新规定作出反应的城市,和上海的高离婚率相关,既是对法律条款的回应落实,也是应对大量离婚案件的实际需要。事实上,此前在上海办理离婚,本就需要当事人提前在民政局网上系统上预约,预约日期往往排到半个多月以后,这不得不等待的半个多月本身已构成事实上的所谓“冷静期”,而此番将“离婚登记预约”改为“离婚登记申请预约”,只不过增设一道“申请”环节,预约的是“申请”,而非离婚办理,申请以后再办理,进一步延长了等待期。离婚手续的办理,是否会变得更加繁琐不易?此前一着急的同事已经感慨办个离婚太难,系统难约,现在大概要庆幸提早办成了吧。

    “离婚冷静期”遭到不少网友吐槽,似乎给“离婚自由”设了一道障碍,它本意为规避冲动离婚的情况,但是复婚仍可作为冲动离婚的补救措施,冷静期真的必要吗?照此思路,冲动结婚是否更应该规避,而设置一个“结婚冷静期”?而“离婚冷静期”又真的能够拉低离婚率吗?大概不乐观,离婚率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背后的影响因素千头万绪。

    “离婚冷静期”的提出,表明当下对待婚姻的某种保守心态(保守未必是贬义),追求“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想,和以离婚为耻辱的文化思维定势。其实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离婚也并非异常现象,但是自百年前“离婚”一词以时髦形象涌现,至今仍带有并不十分光彩的色调,不然也不会有“冷静期”出来,以图挽回离婚局面,保全一个完满家庭,当然,初衷自是好的。

  • 黑五购倩碧黄油到货,兼谈30岁老阿姨的粗糙护肤观

    京东进口超市上倩碧黄油黑五价才99,东东刷到后果断下单给我,因为已入冬,选择了更滋润的有油款。纵观几个常见国内海购平台,比如京东国际、网易考拉等,海外版倩碧黄油的日常价在160左右,我平时优惠时囤货价也要130左右,查询海南免税商城(海南机场免税店直接购买或网上商城下单,机场提货点提货,离岛享受免税优惠),三件八折优惠下来要140多,所以这次京东国际99的黑五价的确是很香了,可惜每人限购一瓶。至于正品与否,之前从几个海购平台的自营店买到的护肤品基本上都会附上一个正品溯源码,这一瓶采自京东进口超市的倩碧黄油也不例外,扫码可显示产品信息、查询次数、海关报关信息、物流信息等,应当可信吧。我在这些国内海购平台的自营店买了很多年,用过不少品牌,倒是的确从未出现过不适状况,也可能我的皮肤耐受性比较好,先不谈正品与否,总之是从未对哪一款护肤品过敏过。
    这款倩碧黄油,有油的和无油的都用过,无油的用得比较多些,因为我属于混油皮。不过,我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属性也悄悄地有了一些细微变化,大学刚毕业那几年出油严重些,偶尔也会冒痘,翻看以前照片,还能看到几张脸上冒了几颗红痘痘的稚嫩模样,近几年皮肤干净得很,从不冒痘,其实也是老了,青春和青春痘一起远逝了,皮肤倒有一点变干,特别到冬天,一般些的乳液显得滋润度不够,而黄油尚可。回想我尝试过的护肤品品牌倒很不少呢,除了贵妇级别的La Mer海蓝之谜一类,不是我这样的女屌丝担负得起的,一般常见的海外大牌小牌倒还是有所涉及,比如雅诗兰黛、兰蔻、倩碧、娇韵诗、黛珂、澳尔滨、科颜氏、悦木之源、Fancl、sk-II、菲洛嘉、su:m37°、理肤泉、雅漾……它们口碑大好的产品许多都尝试过,那几年我简直要把我的脸变成各种护肤品的试验场,也好在我的皮肤较为耐受,加之所选的产品虽然杂,但都是正经品牌和正规渠道,没有出现过敏问题,也没有因此越用越坏,而至于使用效果,很难说非常有效,只不过护肤总是比不护要好。

    其中,雅诗兰黛家小棕瓶眼霜、面部精华空瓶过多罐,那几年莫名怕老得很,挑选护肤品首重抗衰功能,把这两样作为自己常备品,真正相信了网传,以为抗衰效果十年后方可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中显现,所以要尽早开始,努力坚持。我当时浮躁而焦虑的怕老心态可以想象了,也许也是二十五岁左右女性的常见心态吧,多么害怕奔三,害怕走向衰老的下坡路,而现在反而坦然(认命)了。护肤观也发生了变化,护肤品只是表面,当然需要挑选合适自己的用,但没有必要夸大作用,过分倚重,皮肤的状态,以及人的年轻态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生活境遇、睡眠、运动、心态等等。而我现在对护肤品的追求,更趋向简单,当然也是出于备孕的考虑,会更关注它的成分,做一些简单的查询和分析,常参考的平台有app“美丽修行”和cosdna.com网站,对于抗衰、美白的功能反而警惕,只求足够保湿就好,现在常用的品牌也较为固定,一般就是haba的水或者悦木之源的菌菇水,以haba的油作为精华,再搭配一款乳液,或是倩碧黄油或雅漾。可能因为近几年没有从前的工作压力,睡眠也十分充足,皮肤状态看着不错。不过依然欣赏精致的猪猪女孩,像我这样的护肤法的确是很基础,甚至可以说粗糙了。

    以一张近期自拍作结,特别挑选一张挑眉不屑俯视的表情,表达青春随痘而逝下无奈的豁达!

  • 新手司机首次夜路记

    十一月下旬的扬州已经冷起来了,天早早地黑下来,下午六点不到,外面早已入夜,我们此时出发自驾前往机场,车程约四十多公里,大概要一个多小时。选择的是不走高速的路线,因为我还在实习期,没有老司机相伴就不能走高速,只好在小路上慢慢挪,要多花半小时多,穿梭在乡间公路上。

    拿到驾照隔月正式开车上路,到现在我的实际驾龄只有三个月不到,跑了一千六百多公里,平时用车需求不多,常开的是市区道路,往返过两趟一百六十多公里的跨城路线,小心翼翼驶过本就狭窄还铺晒了稻子的乡间小路,目前比最初心慌生涩的状态,要有底和熟练得多,但仍旧新手一枚,没有经历过的路况很多。虽然也在市区和乡间开过夜路,但都是熟悉的道路且距离很短,这次送机,一个多小时的陌生路线,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夜路初体验了。

    本没有多做预想,但真正开起来才惊呼,夜路的确不好开!最主要的是不能看得很清,夜间开车相较白天真有点抓瞎的感觉,特别是这条路线上很多照明不良的乡间道路,却不能常开远光,因为车竟然并不少,同向和对向车辆络绎不绝。并且大货车很多,好像是在晚上齐出动了,冷不丁变个道,或从农村岔路口探出来,真吓人。

    送机去程中遇到两个有惊无险的瞬间,都和大货车相关。

    第一次是还在城市道路上,地面有三个车道,眼见我所在的中间车道尚有相当距离的前方有一辆大货车(老长的半挂),这辆大货车处于本车道偏右位置,似乎紧挨着右侧线,闪着灯(并未仔细注意是打了左转向还是双闪),似乎停在路中或者缓慢蠕动,我前方的小车一一向左侧变道超越了它,我也有意避开它,当时我疑惑它出了故障,我打了左转向灯,变到最左侧车道行驶,试图马上超越,超车中车头刚与大货车车身中部齐平,突然看到大货车车头向左侧倾斜过来,左转向灯也闪着,我嘴上嘟哝着:“诶诶,它想干嘛!”心里已经意识到大货车要变到我车道来,继续下去必然相撞,我此时一慌,踩了一点刹车,方向盘迅速向左侧路牙打了一点,并没碰上路牙,又迅速回正,让车子向左边挪了一挪,本能反应要躲避它,拉开横向距离,慌乱中竟想不起来,此时最应该按喇叭警示大货车,让它停止变道,幸而大货车也已经意识到我车迅速驶近,放弃了变道。坐在副驾的东东,此时正低头看着手机,只感觉车子瞬间摇摆了一下,还淡淡提醒我方向盘要稳,却不明就里。而我细思方才一瞬,真是惊险,实际上还要怪我自己判断不确,回想起来,当时远远看到大货车似乎停在那儿,闪着灯,也许闪的就是左转向灯,它可能已经在伺机变道,以便在前方左转,而并非故障后双闪,这是我当时不曾仔细留意的,我前方小车一一超车成功,它大概看我可能还有一点距离,就试图在我前面变道。所以,开车一定留意清楚,准确判断,切忌慌乱。

    第二次已经开进乡村公路,看到前方几辆小车刹车灯纷纷亮起,放缓行驶,我和它们尚有一定跟车距离,东东此时就已经提醒我,前方车辆的表现说明前面肯定有什么状况,要小心慢行了,果然,当我开到前车原先所在位置,突然看到右侧岔路口探出来一辆大货车的车头,它也十分谨慎,停在路口伺机汇入道路,虽无危险发生,但也着实吓人一跳。

    返程时,就是我一个人孤单开回了,可能刚刚开过了去程的夜路,路线和路况多少有点底,返程倒来的心里安定些,用时还比去程缩短十分钟左右,顺利停到车库,告诉东东,他也放心了,只是返程有些离愁别绪。返程中,也有一点小插曲,是我疑惑又不安的,经过乡村马路,看到前方右侧路边田间窜出一只小黄猫,沿着路边向前方窜去,我怕它奔向车子被轧到,略踩了一点刹车,但看它的姿态并不像是要向马路上窜来,而且我的车子和路边尚有一点距离,料想应当无碍,所以略踩了一点刹车也就继续前进了,却感到有东西重重砸向车身右侧,砸得铁皮一声响,轮胎倒很平稳,并未感觉轧过什么东西,我很疑惑会不会是小猫受惊撞向了我的车,很是担心,但不及踩停下车勘查,后面还紧跟着车辆,回到车库查看车身和轮胎也看不出什么痕迹,不过总有些担心,希望它没有事。

  • 海口印象图文简记

    我的足迹的扩展基本上得益于东东的工作调动,这次的海南探亲,又让我解锁了一座新城市,海口。

     

    【街景印象】

    下飞机打车到住处,已近晚九点,随手拍下了一张街景。这张图片里的海南符号其实并不明显,我只是被对面墙面花朵图案的紫色灯吸引。拍下一看,右上角探进来的斑驳浓密的绿树枝叶,和下面的街景有些不和谐,造就了一点诡异仙境的感觉。在我看来是可爱的,我即将见到爱人,心情很好。

    可能椰子树才是海南街头符号之一。满大街的椰子树,直直地罗列在市区道路的两侧,我在江浙沪皖和广东都没有见过,这是我对海口街区最大的印象。

     

    【美食印象】

    初次品尝海南粉、清补凉、文昌鸡、东山羊,还有记不住名字的各种海鲜,很爱海南粉和清补凉,还有炮台上的tiger啤酒,口味清甜。文昌鸡有些咬不动,看起来比较生,我习惯了江苏这边炖得烂熟的鸡肉,有点吃不惯。而东山羊的确没有膻味,可是口感也有些硬。海南的调料,酱油、小葱、蒜泥、辣椒,再挤上一点小金桔调酸味,还是不错的。至于海鲜,那是没得说的鲜美。

     

    【景点印象】

    骑楼老街,这里的南洋建筑的确很有历史感。

    火山口地质公园,爬到至高点可以一览海口全貌。

    万绿园,海边城市夜景很美。

    海口湾因为施工而封锁了,原来在这里演出的歌手挪了位置,依然人气很高,他们的弹唱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能让人驻足静听。我原先和东东视频,还不能理解他走到这里就安静下来,好像忘记了和我通着话,现在来到现场能够体会了。那种生活的气息,出于热爱而从事的自由职业,大概是令人神往的“另一种生活”。

     

    【大学印象】

    有机会逛了海南大学的海甸校区,略微失望,校区总体显得比较老旧,布局有些凌乱,校园内似乎停车位紧张,车子停满路边,显得拥挤不堪。不少地方在施工,大概也是前段时间趁着疫情,学生没有开学,各个项目抓紧建设了。图书馆看起来很小很破旧,也在施工中。

     

    【ENDING】

    离开海南时,东东还问我穿针织短袖不嫌热么,到了上海,一下飞机,秋天的凉意袭来,两地的温差明显可感了。再看街上,人们已经穿起了外套,可是前一天在海南我着着短袖短裙仍旧闷热异常。想起来,今年三月,家里尚穿着羽绒服,海南已经是短袖的天下了。但我还是觉得四季分明得好,好像冷一点,精神更足。都说海南人懒,也许也是气候使然。

  • 老妈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原来百年前就在纠结

    如果老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这个问题已经老掉牙了,不过,我一直以为它是我小时候,也就是差不多十几二十年前,在电视、电台听到的梗,那时候人们大多带着戏谑性的口吻在讨论它,年轻的女朋友或未婚妻往往爱撒娇撒痴地抛出它来,测试自己在男友或未婚夫心中的地位,尽管“狡猾”的他们可以很快给出标准答案以哄得女孩开心,但这个问题一经认真思考,仍然多少会引起男性内心深处隐秘的挣扎。却不想事实上,至少近百年前它就已经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了,还在当时标志着最高教育水平的大学课堂上被严肃地讨论过。

    1922年上海有一份大众流行刊物《星期》,它面向的读者一般是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都市人,我在它上面看到一篇题为《一个难问题》的短文,摘取如下:

    某大学学生在上课时间内讨论某项问题的当口,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说道:“假如有一个人是一个独生子,一天带领了他的母亲和妻子,驾了一叶扁舟,在一个湖里游玩,正在那湖心荡漾的时候,蓦地里起了一阵狂风,将这小舟吹翻,三人同时落水,这人懂得水性,所以这时,除自己和水势抵抗之外,还能以余力拯救一人,不过母亲和妻子都是自己所最亲爱的,请问这人此时,还是救他的母亲好呢,还是救他的妻子好?当时站在讲台上的西人某教授听了这话立即答道:“按照道理,自然应该救他的妻子。”当时各学生(华籍)都极以救他的母亲为然,理由是一人一世只有一个生身之母,母亲既有生养之恩,掬育之劳,临难为子者当然应负救护之责。不过某教授始终以为夫妻是爱情的结合,应该死生相共,绝不忍目击其死。两方面各执己说,辩论不已,终不肯屈服。后来另外有人提出来一个折衷的办法,主张这人可以将他的母亲救起,然后再跳下水去拼命救他的妻子,幸而能达到目的的最好,不幸失败则以身殉,以符死生相共之意。

    坚决主张救妻子的是“西人某教授”,在西方现代社会,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模式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家庭关系主要是一种以夫妻为本位的横向关系,父母是排除在这个小家庭之外的,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妻子当然比母亲更应该救。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大学生都持相反的看法,他们的理由可以用一个“恩”字概括,这个“恩”字也呈现了儒家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一面,“恩”被纳入儒教广博端正的“情”之中,它与西方“爱情”的“爱”是不同的概念,中国的传统家庭正是通过“情”联结,以“礼”加以规范的,是一种以父母(长辈)为本位的纵向关系,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在其间根本不必要,甚至是要警惕的。中国的大学生坚持救母亲,恰表明了传统儒家文化深入骨髓的熏陶,报恩与孝道是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所谓“折衷”的第三种办法,实际上仍然是中国式的,在题设条件下,妻子大概率是救不回了,自己在完成了对母亲的报恩后,选择与妻子共命运,多了好似“舍生取义”的气魄。

    先救母亲还是妻子,实际上是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才会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它在1922年被提出,也体现了当时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冲突困境。在传统的儒家社会,会存在这个问题吗?我想不可能,因为救母亲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本能反应。但是1922年的中国,特别是像上海这样接纳西方文明最早最迅速的大都会,西方的爱情、家庭观念已然涌了进来,并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大批年轻人,使他们处在不同文化的拉锯之中。而中国大学生的选择表明,尽管西方现代式的爱情观念逐渐被接受,但是人们始终处于传统的包围之中,而对此无法作孰好孰坏的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

    当这个问题流转到我小时候,90年代以后,从大学式的探讨变成了大众的娱乐,女孩子并没有认真地问,男孩子也没有认真地答,大家默契地营造着真真假假的甜蜜,对这个难题的态度实际上也与整个时代氛围吻合,90年代以后社会文化更趋娱乐化了。但是回过头来想,这个难题仍然流行,是否表明百年前的纠结始终没有挣脱,因为事实上,当代的中国家庭最终并没有走向完全的西式小家庭模式,中国的文化也不可能像“五四”时期所高呼的那般“打到一切,重建一切”,而是采取了折衷的方式,重视爱情的基础和夫妻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兼顾着父母的需求。

  • 追觅V11使用体验

    大概新小区装修施工以及绿化还在成熟中的关系,不少灰尘飘进家里,房间地板、桌面几乎要天天擦拭才可以保持清洁无尘,当然做不到这么勤快了,但至少隔三差五要擦一擦。老公看我家务辛苦,开始关注起吸尘器来。最初看中的当然是戴森,然而考拉官方购入戴森V8,中间换货一次,两次寄来的外观上都有明显瑕疵,失去了信心。正巧追觅新款V11上市,似乎性能上比老款有所升级,又是尝鲜价加上京东6.1活动的,于是转而购入了追觅V11。

    吸尘器和赠送的立式支架下单第二天傍晚就送货到家了,包装严实,拆箱后,产品看起来还不错,机子和架子的安装都很简单,按说明书女生一人搞定完全OK。

    当晚就略试了一把。极易蒙上一层灰的电脑椅地垫,用它吸过之后很明显地恢复了原色,没有吸的部分和吸过的部分出现明显色差,清洁效果立竿见影。换上除螨刷头做床上除螨试验,吸出不少絮状物,把婆婆吓得赶紧换洗了床单、被罩、枕套,连抱枕套都没放过。

    第二天按说明书充满电,我开始用它做全屋地面清洁,开到持续工作模式,手指就不必一直按住开关键而导致手指累,机子重量也还可以,久握并不觉得手酸,就是吸床底下的时候稍微费劲,需要自己注意调角度,大概也是手持吸尘器难以避免的。启动了强劲吸力,肉眼可见的絮状灰尘、头发、碎碎的小杂物都可以很快吸进去。使用的时候可能要稍微注意下,吸头尽量和地面障碍物、踢脚线之类少点、轻点碰撞,避免塑料的吸头外壳边缘产生磨痕,当然可能用久了也难免磨损。

    房间地板吸完,我用拧干的湿抹布按平时那样又抹了一遍,结果发现抹布上比平时干净太多了,平时稍微抹两下地板,抹布上就是一条条黑印子以及灰尘积起来的絮絮,抹一个房间的地板,过程中抹布至少需要清洗两次。吸完客厅的瓷砖,再使用拖把,也几乎没什么恼人的碎屑。其实,V11升级的方面之一,就是带了拖地功能,安装上搭配的抹布,可以一边吸尘一边拖地,这个功能听起来很好,但今天没有装,下次可以试试。

    没有和戴森V8比较过,单就追觅这款V11的使用来看,我觉得还可以,总归比我原来的清洁方式省力许多,所以,吸尘器,居家的确还是需要的。红灰的小十一这么一摆,看上去还蛮好看的。

  • 以传统方式研究现代文学,饭碗不保了吗?——听会后记

    刚过去的周末,我听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内容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与会学者讨论的话题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电影、美术、音乐、建筑、传媒等其他人文领域,还有关于农村建设,以个案实践改造农村这一似乎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议题,最奇特的是甚至涉及自然科学领域,以生物学和物理学关照文学,认为某一自然科学理论冲击了文学想象,推动了文学的生产,文学创作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调整自身,文学思想中包含了影响它的自然科学思想。文学研究似乎已不再是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而出现了打通各学科领域,跨越古今中外文化的研究趋势。

    这一趋势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王德威在为周蕾2008年出版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所作序言中早有提及:

    90年代以来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早已经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技的操作。已有的成绩至少包括电影(张英进、张真、傅葆石),流行歌曲(Andrew Jones),思想史和政治文化(Kirk Denton),历史和创伤(Yomi Braester [柏右铭]),马克思和毛泽东美学(刘康、王斑),后社会主义(张旭东),‘跨语际实践’(刘禾),语言风格研究(耿德华),文化生产(Michel Hockx [贺麦晓]),大众文化和政治(王瑾),性别研究(钟雪萍),城市研究(李欧梵),鸳鸯蝴蝶派和通俗文学(陈建华),后殖民研究(周蕾),异议政治(林培瑞),文化人类学研究(乐刚),情感的社会和文化史研究(刘剑梅、李海燕)等。与此相应的是文化研究的大行其道,试图综合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做出全面观察。在所有这些议题中,以电影或广义的视觉研究所受到的注目为最。

    王德威在序言中的进一步总结,让我们很清晰地理解了这种研究范式转变的根本,即从文本自身转而关注文学和文化的外沿关系,诸如性别、族裔、主体、情感、日常生活、离散、国族、主权、霸权、帝国等等成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变成了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并且他们对以往文学史研究强调经典大师的贡献——这种“大叙述”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

    由这次会议的报告内容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试图综合的已不仅限于“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自然科学也被纳入进来了,但不是将科学与文学作生硬的联系,而能够拿出切实的论据,的确很有道理,好像过去确有许多东西被传统的文学研究所忽略了。

    传统的文学研究,关注文学文本,以作家作品为大,也追踪其历史文化脉络,涉及理论的关照,有古今中外的比较,但所有这些都仅被视为背景资料和工具加以运用,落脚点还是文学文本,更重视对其内在审美价值的阐发。在传统研究范式中,一般可以纳入研究范畴的,往往是那些被主流文学史认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某种遮蔽,文学的整体面貌无法得到还原。而王德威所提及的90年代以来的转向,实则是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文化”上,在文化这张大网中,作家作品不再占据大大的中心,而缩小为其中的一个点。广告、新闻、版画、插图、摄影照片、流行歌曲、电影作品、电影公司、电影院、咖啡馆……所有与文化有关涉的内容,都可以装入这个大箩筐,成为阐述的对象。这种新的研究范式,视野开阔,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及文化面貌。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不再是研究聚焦的点,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为学者所关注。比如,我们看当代的烂片,《前任攻略》、《后来的我们》这种不具有深度的电影,往往吐槽一番也就过去了,要进行审美层面的解读,实在做不到,可是敏锐的电影研究学者却从中看到一个文化现象,即“前任”话题,似乎近年的电影十分热衷于叙说前任故事,展现前任形象,只要前任一出现,现任立马失去光彩。我们过去曾经羞于谈及感情经历,以前任为耻,现在却好像反过来了,前任成为值得炫耀的感情资源。由此梳理出一条荧幕上的妻子/女友形象发展变化的线索,再进行一番理论提升,展现背后的文化变迁,关照当下问题。这样的研究,的确令人叹服。

    这种学术前沿的影响,在几年前的硕士选题中已经有明显的体现。他们的选题关涉文学与建筑、文学与新闻媒介、文学与科学,文学中的视觉文化,文学中的听觉文化,各种新奇的角度层出不穷,跨学科的操作成为一种研究时尚。不过跨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宏观的理论视野,操作起来更有难度,硕士选题似乎并不明显,仅在论述中有所涉及。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表达了对于这种范式转型的隐忧,这也是他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存有的困惑:现在做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谈丁玲不会就谈丁玲,谈鲁迅也不会只谈鲁迅,作家作品不再是讨论的中心,当各种学科都被打通了,文学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吗,做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人,饭碗还保不保得住?这番隐忧在会议的闭幕环节被轻轻带过,没有得到回应。却令我想到之前在一本名为《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一书中的一段话:

    米勒还认为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离开文学研究,而转向理论研究、后殖民研究、媒体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也是文学行将消亡的最为显著的征兆。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其背后的问题,恐怕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文学边缘化现象。至于“行将消亡”的论断,我以为不必过于消极,至少目前看,无论如何跨科学和跨文化,文学研究者并没有离开文学这个对象,我们的导师们在强调跨“界”的同时,总也不忘叮嘱一句,文学还是根本,文本细读仍然是文学研究者必须打牢的基本功。此外,我联想起一位学者(蒋述卓)所提出的“文化诗学批评”的方法,他的研究也是将文学置于文化层面考察,但同时也强调对文学内部审美价值的重视,似乎有意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