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常

  • 记一记早孕反应

    孕六周之前,我几乎没有和以往不同的感觉,胃口好得很,精神充足,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健步如飞,轻快得想要跑起来。只有嘴角因喝羊肉汤上火起了泡,医生让查了torch八项,正常,两周后自愈了。

    孕六七周时,出现一点轻微的早孕反应,容易疲劳,胃口没有从前那么好,有时心里不太想吃,但饭点依旧能吃下不少。过敏性鼻炎这时明显加重,可能也和怀孕相关。另外,腰侧不知几时起了湿疹,越来越痒,我的体质秋冬季节确实爱长湿疹,常发于手臂,但近几年没有发过,今年又发,且长到腰侧,也许也和怀孕有关系。医生虽然给开了药,但我谨慎起见,还是没有用,只用医生推荐的纽强霜(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研发的一款婴儿润肤霜,查了不含不利成分,普遍认为对预防湿疹有效)进行皮肤滋润,确实好一点,没那么痒了。

    孕八周以后,身体感觉到明显的不舒服,胃口不佳,不消说看到或尝到,有时脑子里想到食物都觉得一丝厌恶,即使网红大厨王刚的做菜视频也不能唤醒一点食欲。之前尽管胃口不好,偶尔还能想到一两样想吃的,比如娘家的馄饨、上次东东在家给他炒的香辣花甲、之前在学校食堂老贵的农家菜窗口吃到的红烧排骨、不知道什么时候吃过的烧得很好吃的红烧土豆鸡块……现在一样菜都不想。只有水果、酸奶、坚果、三明治、清粥一类还感觉想吃一些。白开水喝了也反感,泡点红枣或鲜柠檬片略好些。

    有时想,我这样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了,但毕竟至多偶有一点隐隐的恶心感,并不要吐,那些吐得七晕八素的妈妈都怎么熬过来的!

    昨晚出现怀孕以来最难受的症状,但也不确定是不是和早孕有关。

    晚饭时依旧不想吃,可同时肚子又饿,我下了一碗青菜面,硬吃下去。肚子是暂时填饱了,心口却不舒服,好像堵着一样,有一丝丝恶心感往上犯,坐在电脑前哈欠连天。快六点,婆婆回来蒸红薯米饭,炖豆腐野鲫鱼汤,做红烧排骨。野鲫鱼汤炖得非常鲜美,尽管平时我不太爱喝鱼汤,但这次并不反感,且觉得挺好喝,看来婆婆一烧好就惊喜地喊着,叫我快来吃,说这次烧得很好吃,并不是她自卖自夸的,我一人把它都吃完了;红烧排骨咬了一口,就不能再吃了,再吃感觉要吐,婆婆也说反感的东西就不吃,哪怕浪费掉无所谓;米饭是吃不下,尝了一点红薯。

    饭后心口堵着,略犯恶心的感觉并没有消失,还是感觉困,但“困”大概也不全是怀孕的因素,我本就是一学习就困星人。还是坚持着看了一点资料,到十一点上床睡觉,开了空调。迷迷糊糊一小觉醒来,似乎是凌晨一两点了,十分难受,之前隐隐的胸闷恶心感变得明显,烧心,发烫,脸上上火,脑袋昏沉,口干舌燥,躺着十分难受,坐起来方觉略好一点。让我想起小时候感冒发烧的体验来,就是这种感觉。我很怀疑和担心自己是感冒了。本还想试验下中央空调开一晚,室内温度究竟能升高多少度,我好像对它微乎其微的制热效果还不死心。那时从九点多开到凌晨,空气净化器屏幕显示室温从12度升到了15度,但我太难受,觉得闷,赶忙关了空调,试验中止。想起小时候这样难受,一般就是吃药,喝开水,然后钻被窝捂出一身汗之后就轻快了。我不能吃药,喝了一杯开水,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没有怎么出汗,当时想再加一床被子大概好点,但实在懒得下床去拿了,就这样慢慢睡着了。今早醒来已经九点,婆婆起床、烧早饭、出门上班,我完全没有像平时那样听到声音,睡得很熟。醒来,似昨晚那般难受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和平日没有明显差别,只有熟悉的鼻炎难受感,以及近日胃口不佳,略感疲劳的早孕反应。庆幸没有感冒。

    想来昨晚大概是早孕反应加上上火。难受得睡不着的时候,倒唤起我小时候生病的记忆。小时候发烧感冒似乎还挺频繁,大概是小孩子免疫力差的缘故吧。生病时特别难受,小时候的感冒好像比成年后的感冒更为难受,也不知是不是小孩子忍受力比成人差的原因。但是小时候的生病一方面身体上难受,另一方面,却总萦绕温情的氛围,一生病,全家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自己身上,所有人都变得异常温柔,嘘寒问暖,一脸心疼,难受归难受,可又觉得很幸福,可以在被宠爱中任性撒娇,从这个角度看,生病也就不那么讨厌了,反而有点享受这种被关心的感觉,好像平时是不怎么察觉到的。也记起,自己难受得直叫唤,大半夜,家人把我裹得严严实实,好像是爸爸背起我去找邻村的医生,妈妈还是奶奶跟着扶住趴背上的我,打了退烧针又背回来。这些记忆好像遥远得失真了。

    做父母并不容易吧。

  • 扬城今日大雪纷飞

    前段时间就被反复预告,二十八九号将有寒潮来袭,降雪,气温骤降至零下八九度。在小区管家的提醒下,我特意给楼道水井门里的水管和前置净水器套上了厚厚的保温棉,其实它们不暴露在外,本也不至于太受冻。

    二十八号下午刚刚给它们做好保温,二十九号预料之中的降温、雨雪天气就来了。虽早有预料,但下午大雪真正下起来的时候,还是略感震撼。

    窗外大风呼啸,雨雪霏霏,氤氲缱绻。室内倒并不觉得冷,但看着窗外,放佛在看另一个世界,天好像一整天都没有亮起过。马路上汽车小心翼翼地挪步。

    小孩子们倒是很欢快,下午四点多,五六个穿着糖果色雨衣的小不点排着队,蹦进小区,吵嚷着钻进“四点半学堂”,边学习边等待家长下班来接。

  • 救花记:小玫瑰和雏菊活了

    前两天秃枝的小雏菊突然冒出了娇娇艳艳的一抹玫红色,令人惊喜欣慰,看来这盆花是活了。不禁想记一记我这个养花小白努力救花的过程。


    十月初,为迎接闺蜜首次来访,我特意去附近花鸟市场添置了几盆新花卉,三小盆小玫瑰和一盆雏菊,刚到家时花花们都十分精神鲜艳,摆在阳台上养眼得很。原先家里盆栽以好养活的绿植为主,轻易不入花卉,毕竟美丽的鲜花娇气,园艺小白怕照料不好她们。当时就担心这几盆小花,不知道娇艳能撑几时。

    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十月底小玫瑰开始打蔫、枯叶、掉叶,我以为是缺水,仔细观察发现花枝上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网,还有白色小虫子爬来爬去。自己尝试了之前网购的通用型杀虫剂和多菌灵,毫无作用。赶紧咨询花店老板娘,同时网上搜索,了解到这可能是一种叫白蜘蛛的害虫,属于螨虫类,和红蜘蛛等统称为叶螨,会吸食植物的汁液,类似于下图。

    我的三盆小玫瑰上面叶片几乎全打了蔫甚至焦苦了,我索性狠心扯掉了所有叶子,只剩了瘦弱的枝干,想试试看救不救得回。在花店老板娘那里买了杀虫剂,据老板娘说,这种杀虫剂对大多数常见虫害都有效,我后来网上也搜到这种,比花店便宜很多。顺带捎回了两包花肥:速效复合肥一般植物都适用,浓度大,少量施加就好,不然容易烧坏植物;大肥王是有色花卉专用,能使花色更艳丽。

    半瓶药水兑了300ml清水,中午、晚上各喷一次,连喷了两天,白蜘蛛果然消失了。我同时给她们上了一点肥料。又过几天,秃枝的小玫瑰蹭蹭地冒出新芽。东东戏称:“玫瑰脱离ICU了。”

    然而,小雏菊又进去了。我突然发现一旁的雏菊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黑虫子,略有一点恶心,花瓣被咬噬得不成形。这虫害看来已经有几日,我一心顾着小玫瑰,竟然没有留意它。同样一番搜索,知道这可能是一种叫菊蚜的菊花常见虫害。花店老板娘建议我将花放在水龙头下,用流水尽快冲去所有虫子,再喷药治理,并说如果我不会弄,可以带去给她处理。我先按照她的办法,用流水反复冲洗了雏菊,但仍不放心,拎着它去找老板娘,曰“看医生”。老板娘看了花,说已经被冲干净,看不到虫子了,回去直接喷药即可。

    看着被冲洗得蔫不拉几、七零八落的雏菊,实在已经失去往日美感,而且似乎不能指望受损的花枝花朵重新复原,我狠狠心几剪刀把雏菊也剪成了杆。除了喷药施肥,我决定给它换盆。原先花店换的是一只加仑盆,当时我没有舍得买较贵的陶土盆(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花鸟市场的盆价格虚高,不如网上淘),实际上雏菊、玫瑰一类花卉都是喜阳光而不喜潮湿的,使用透气性好的花器更为合适,陶土盆透气性最好。我网上淘了一只尺寸合适的陶土盆,回来给秃了的雏菊换了盆。原先花店掺了不少沙子,本意为了更好排水,防止土壤长期积水导致花卉烂根,但这盆掺得太多了,导致水一浇就流出,根系很难充分吸收水分,也就是花浇不透,也就难怪雏菊在虫害之前也一直有点蔫,不够精神。我去掉了部分沙子,添加了之前网上自购的营养土,把它移栽好,浇透水,摆阳台晒太阳。陶土盆果然很吸水、透气。

    处理之后的雏菊,虽然上面的枝干枯叶病容憔悴,但根部已然悄悄冒出不少新叶,绿意盎然,看来也脱离ICU了。

    没敢期待它们很快开花,想不到在数九寒冬里,喜出望外地瞥见了雏菊的一抹艳艳玫红,不知是不是施过花肥的缘故,这花色看着比之前更深呢。不知道来年会不会看到小玫瑰也娇娇滴滴地开出花来,它们重新浓妆淡抹地给小家增点色呢。

    另补一句知识点:花卉虫害重在预防,需要定期(大致每隔半月)喷一次药水。看来美丽的花花的确更娇气呀,家里的绿箩、吊兰多么叫人省心。

  • 新房装修 入住两年

    两年半前新房装修,装修前和过程中我们逛过不少平台,看过的帖子无数,实战经历过,才不得不感叹真正是个不小的工程。尽管选择了半包,但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首套房也非常用心。

    过程中尽管遇到不少周折,最后的结果还是满意的,现在已经入住两年,一直没有写点什么记录这一人生大事。装修前刷着别人的经验谈,本还想着以后装好我也要写一篇,结果装好后,反倒提不起劲儿写了,其实个中用心和辛劳真非一言两句可以写尽。瓷砖的选购、实木地板的选购、墙面到底用墙纸墙布还是墙漆、橱柜衣柜设计、软装选择……此中学问,当时费心研究,频刷知识点。实地选购时,每一样都几乎跑遍整座城市的所有家装市场,甚至包括上海和广东的一些市场,每搞定一样,都感觉是做完了装修这张卷子上的一道大题。一方面跑主材,另一方面和半包的装修公司之间也有许多拉锯,现场监督中发现不少问题,整改解决也费去许多心力。不过现在已然过去两年多,一切知识点和辛劳的印象也都淡去了,只有一些关键的大点,也许还可以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经验教训。

    1、尽量不要全包,除非有非常熟悉和信赖的装修公司,这也是我在装修前听到的几乎众口一致的劝诫。当时我们也曾考虑全包,因为都不在本地,不方便随时看工地和自己跑主材,东东也担心我辛苦,但后来果断放弃全包,我在本地租房跟装修,确实也是一笔费用。但经历过装修后,还是庆幸没有全包,很难确保装修公司不偷工减料,主材又非常重要,没有人会比我们对自己的家更上心,对于装修公司来说,甭管宣传得多好,他们的终极目的在于收益,而在我们却是要达成一个新家和品质生活的理想。

    2、选择装修公司千万慎之又慎,多方考察。我们当时装修公司实际上跑得也不少,考察过好多家,因为不住在本地,也不十分了解本地装修市场,挑选了半年,到后来我已经有点疲惫了,就选定了一家。结果,这家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但糟心处很不少,设计师和项目经理都不很靠谱,公司也喜欢推卸责任,整体并不叫人省心。这在我自己也是很有责任的,我看起来太好说话了,导致他们一开始不很重视。所以和这类装修公司打交道,还是要有点艺术,不要表现得太好说话,也不能太针尖对麦芒。

    3、事先考虑好需求,但也不要把各处都安排满,留一点白,因为有些不一样的需求是入住以后才会发现的。我们本来定制了阳台柜,幸而取消了,阳台柜的位置,现在做了小小绿植花卉区,我很喜欢,同时还可放放买菜小拉车,挂挂购物袋,非常整洁。

    4、不必太拘泥于某种风格,但也不要太杂糅了。我当时很迷温馨感的北欧风,东东更倾向于酷帅的现代风,设计师的效果图几经修改,还是偏向了我喜欢的风格,不过最后我们没有完全按照效果图来,有些东西在市场上不好找,想想在实际居家中也并不实用或省心,比如客厅地面最终选择了好打理又大气的80*80的亮面瓷砖,舍弃了效果图中的木地板或木纹砖,最后的风格好像北欧掺进了一点现代的感觉,可能因为所选的东西都是大品牌,所以看起来倒也不十分违和及廉价。

    5、地面瓷砖尽量不选白色系,特别容易显脏,需得打理得特别勤快。而东鹏这个品牌的瓷砖,可能并不太入流,墙砖似乎不很好,也可能我选的款不行。

    6、很重要的一点,认真的预算很有必要,超预算是常见的,但要控制度。我们没有认真考察市场做预算,装修标准略高了,选购中买买就买了更好的,现在觉得有些东西不必要追求那么好,不一定选择数一数二的品牌,重要主材小牌子杂牌子当然不考虑,后续没有保障,但领域中数三四五六七八的正规品牌也很好了,可以节省一笔钱。

    7、砍价,狠命砍价,疯狂试探底价,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我其实很不擅长讲价,脸皮太薄了,但为免被宰,也被迫和各种销售拉起价格拉锯战。

    8、尽量了解和思虑周到,以免除后顾之忧。比如风暖通风口最好安上防鸟的镂空盖子,我当时不知道这一层,入住一年多,发现鸟儿在通风管道里安了窝,白天晚上都能听到卫生间铝扣板里传来细细嗦嗦的声音,不仅如此,通风管道被堵住当然影响机器运作,万一鸟儿钻入机器,也可能造成损坏。后来请师傅拆换了管道,补装了防鸟盖,尽管并不复杂,费用也不多,但如能提前做好当然是更好。这些方面,装修时不一定会有人提醒你,还需多想多问。

    一时竟也想不起来更多了。也多亏被东东逼着上心于装修的整体和细枝末节,入住两年来,对于这个努力打造的理想家,基本上没有较大的遗憾。居家中我有时喜欢静静欣赏自家的布置,思量着哪个地方再添点什么装饰,还是挺有幸福感的。

    最后,晒图并附账单。

  • 新手司机首次夜路记

    十一月下旬的扬州已经冷起来了,天早早地黑下来,下午六点不到,外面早已入夜,我们此时出发自驾前往机场,车程约四十多公里,大概要一个多小时。选择的是不走高速的路线,因为我还在实习期,没有老司机相伴就不能走高速,只好在小路上慢慢挪,要多花半小时多,穿梭在乡间公路上。

    拿到驾照隔月正式开车上路,到现在我的实际驾龄只有三个月不到,跑了一千六百多公里,平时用车需求不多,常开的是市区道路,往返过两趟一百六十多公里的跨城路线,小心翼翼驶过本就狭窄还铺晒了稻子的乡间小路,目前比最初心慌生涩的状态,要有底和熟练得多,但仍旧新手一枚,没有经历过的路况很多。虽然也在市区和乡间开过夜路,但都是熟悉的道路且距离很短,这次送机,一个多小时的陌生路线,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夜路初体验了。

    本没有多做预想,但真正开起来才惊呼,夜路的确不好开!最主要的是不能看得很清,夜间开车相较白天真有点抓瞎的感觉,特别是这条路线上很多照明不良的乡间道路,却不能常开远光,因为车竟然并不少,同向和对向车辆络绎不绝。并且大货车很多,好像是在晚上齐出动了,冷不丁变个道,或从农村岔路口探出来,真吓人。

    送机去程中遇到两个有惊无险的瞬间,都和大货车相关。

    第一次是还在城市道路上,地面有三个车道,眼见我所在的中间车道尚有相当距离的前方有一辆大货车(老长的半挂),这辆大货车处于本车道偏右位置,似乎紧挨着右侧线,闪着灯(并未仔细注意是打了左转向还是双闪),似乎停在路中或者缓慢蠕动,我前方的小车一一向左侧变道超越了它,我也有意避开它,当时我疑惑它出了故障,我打了左转向灯,变到最左侧车道行驶,试图马上超越,超车中车头刚与大货车车身中部齐平,突然看到大货车车头向左侧倾斜过来,左转向灯也闪着,我嘴上嘟哝着:“诶诶,它想干嘛!”心里已经意识到大货车要变到我车道来,继续下去必然相撞,我此时一慌,踩了一点刹车,方向盘迅速向左侧路牙打了一点,并没碰上路牙,又迅速回正,让车子向左边挪了一挪,本能反应要躲避它,拉开横向距离,慌乱中竟想不起来,此时最应该按喇叭警示大货车,让它停止变道,幸而大货车也已经意识到我车迅速驶近,放弃了变道。坐在副驾的东东,此时正低头看着手机,只感觉车子瞬间摇摆了一下,还淡淡提醒我方向盘要稳,却不明就里。而我细思方才一瞬,真是惊险,实际上还要怪我自己判断不确,回想起来,当时远远看到大货车似乎停在那儿,闪着灯,也许闪的就是左转向灯,它可能已经在伺机变道,以便在前方左转,而并非故障后双闪,这是我当时不曾仔细留意的,我前方小车一一超车成功,它大概看我可能还有一点距离,就试图在我前面变道。所以,开车一定留意清楚,准确判断,切忌慌乱。

    第二次已经开进乡村公路,看到前方几辆小车刹车灯纷纷亮起,放缓行驶,我和它们尚有一定跟车距离,东东此时就已经提醒我,前方车辆的表现说明前面肯定有什么状况,要小心慢行了,果然,当我开到前车原先所在位置,突然看到右侧岔路口探出来一辆大货车的车头,它也十分谨慎,停在路口伺机汇入道路,虽无危险发生,但也着实吓人一跳。

    返程时,就是我一个人孤单开回了,可能刚刚开过了去程的夜路,路线和路况多少有点底,返程倒来的心里安定些,用时还比去程缩短十分钟左右,顺利停到车库,告诉东东,他也放心了,只是返程有些离愁别绪。返程中,也有一点小插曲,是我疑惑又不安的,经过乡村马路,看到前方右侧路边田间窜出一只小黄猫,沿着路边向前方窜去,我怕它奔向车子被轧到,略踩了一点刹车,但看它的姿态并不像是要向马路上窜来,而且我的车子和路边尚有一点距离,料想应当无碍,所以略踩了一点刹车也就继续前进了,却感到有东西重重砸向车身右侧,砸得铁皮一声响,轮胎倒很平稳,并未感觉轧过什么东西,我很疑惑会不会是小猫受惊撞向了我的车,很是担心,但不及踩停下车勘查,后面还紧跟着车辆,回到车库查看车身和轮胎也看不出什么痕迹,不过总有些担心,希望它没有事。

  • 海口印象图文简记

    我的足迹的扩展基本上得益于东东的工作调动,这次的海南探亲,又让我解锁了一座新城市,海口。

     

    【街景印象】

    下飞机打车到住处,已近晚九点,随手拍下了一张街景。这张图片里的海南符号其实并不明显,我只是被对面墙面花朵图案的紫色灯吸引。拍下一看,右上角探进来的斑驳浓密的绿树枝叶,和下面的街景有些不和谐,造就了一点诡异仙境的感觉。在我看来是可爱的,我即将见到爱人,心情很好。

    可能椰子树才是海南街头符号之一。满大街的椰子树,直直地罗列在市区道路的两侧,我在江浙沪皖和广东都没有见过,这是我对海口街区最大的印象。

     

    【美食印象】

    初次品尝海南粉、清补凉、文昌鸡、东山羊,还有记不住名字的各种海鲜,很爱海南粉和清补凉,还有炮台上的tiger啤酒,口味清甜。文昌鸡有些咬不动,看起来比较生,我习惯了江苏这边炖得烂熟的鸡肉,有点吃不惯。而东山羊的确没有膻味,可是口感也有些硬。海南的调料,酱油、小葱、蒜泥、辣椒,再挤上一点小金桔调酸味,还是不错的。至于海鲜,那是没得说的鲜美。

     

    【景点印象】

    骑楼老街,这里的南洋建筑的确很有历史感。

    火山口地质公园,爬到至高点可以一览海口全貌。

    万绿园,海边城市夜景很美。

    海口湾因为施工而封锁了,原来在这里演出的歌手挪了位置,依然人气很高,他们的弹唱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能让人驻足静听。我原先和东东视频,还不能理解他走到这里就安静下来,好像忘记了和我通着话,现在来到现场能够体会了。那种生活的气息,出于热爱而从事的自由职业,大概是令人神往的“另一种生活”。

     

    【大学印象】

    有机会逛了海南大学的海甸校区,略微失望,校区总体显得比较老旧,布局有些凌乱,校园内似乎停车位紧张,车子停满路边,显得拥挤不堪。不少地方在施工,大概也是前段时间趁着疫情,学生没有开学,各个项目抓紧建设了。图书馆看起来很小很破旧,也在施工中。

     

    【ENDING】

    离开海南时,东东还问我穿针织短袖不嫌热么,到了上海,一下飞机,秋天的凉意袭来,两地的温差明显可感了。再看街上,人们已经穿起了外套,可是前一天在海南我着着短袖短裙仍旧闷热异常。想起来,今年三月,家里尚穿着羽绒服,海南已经是短袖的天下了。但我还是觉得四季分明得好,好像冷一点,精神更足。都说海南人懒,也许也是气候使然。

  • 海南报到

    3月2日,从扬州飞海口,一切顺利。跟6年前一样,背上行囊,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

    3月6日,我对海口这座城市还很陌生,只是坐车从机场到住处,看了沿途的建筑、街道。因为疫情的原因,几天来未出门。这些天晚上,海口多是刮风下雨,还不是太习惯。冷不丁地会问自己:“我在哪?”

    有人说,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去了解一个城市,那就去看下公共厕所;如果时间还算宽裕,可以看下这个城市的市场。不知道离自己出门去逛下还有多久时间。

    复工不等于复产,复工可以很快达到90%以上,产能不会!!

  • 在“我的扬州APP”上预约到口罩

    从大年三十宅到现在,几乎没有出门,买菜大多是通过淘鲜达、京东到家等APP采购。但复工在即,还要乘坐飞机到另外一个城市,口罩总是必要的。于是这几天一直在京东、淘宝、拼多多蹲点抢购。但跟双11、双12结果一样,还没点进链接货就被抢完了。

    我觉得,淘宝等平台可以让需要购买的用户提交手机号,抽签是比较好的抢购方式,蹲点抢费时费力。各个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官方渠道,扬州是通过“我的扬州APP”预约购买。预约成功后,再到预约的药店线下购买。(扬州2月7日推出市区身份证入口,2月19日推出的已落户非市区身份证入口)

    今天成功预约到口罩,明天早上前往附近指定药店购买。终于可以告别这款假冒口罩了。比较让人害怕的是,这款口罩购买于正规药店,25元一包,用医保卡支付的。药店居然会采购这样的商品!!

  • 以传统方式研究现代文学,饭碗不保了吗?——听会后记

    刚过去的周末,我听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内容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与会学者讨论的话题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电影、美术、音乐、建筑、传媒等其他人文领域,还有关于农村建设,以个案实践改造农村这一似乎归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议题,最奇特的是甚至涉及自然科学领域,以生物学和物理学关照文学,认为某一自然科学理论冲击了文学想象,推动了文学的生产,文学创作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调整自身,文学思想中包含了影响它的自然科学思想。文学研究似乎已不再是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而出现了打通各学科领域,跨越古今中外文化的研究趋势。

    这一趋势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王德威在为周蕾2008年出版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所作序言中早有提及:

    90年代以来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早已经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技的操作。已有的成绩至少包括电影(张英进、张真、傅葆石),流行歌曲(Andrew Jones),思想史和政治文化(Kirk Denton),历史和创伤(Yomi Braester [柏右铭]),马克思和毛泽东美学(刘康、王斑),后社会主义(张旭东),‘跨语际实践’(刘禾),语言风格研究(耿德华),文化生产(Michel Hockx [贺麦晓]),大众文化和政治(王瑾),性别研究(钟雪萍),城市研究(李欧梵),鸳鸯蝴蝶派和通俗文学(陈建华),后殖民研究(周蕾),异议政治(林培瑞),文化人类学研究(乐刚),情感的社会和文化史研究(刘剑梅、李海燕)等。与此相应的是文化研究的大行其道,试图综合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做出全面观察。在所有这些议题中,以电影或广义的视觉研究所受到的注目为最。

    王德威在序言中的进一步总结,让我们很清晰地理解了这种研究范式转变的根本,即从文本自身转而关注文学和文化的外沿关系,诸如性别、族裔、主体、情感、日常生活、离散、国族、主权、霸权、帝国等等成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变成了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并且他们对以往文学史研究强调经典大师的贡献——这种“大叙述”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

    由这次会议的报告内容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试图综合的已不仅限于“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自然科学也被纳入进来了,但不是将科学与文学作生硬的联系,而能够拿出切实的论据,的确很有道理,好像过去确有许多东西被传统的文学研究所忽略了。

    传统的文学研究,关注文学文本,以作家作品为大,也追踪其历史文化脉络,涉及理论的关照,有古今中外的比较,但所有这些都仅被视为背景资料和工具加以运用,落脚点还是文学文本,更重视对其内在审美价值的阐发。在传统研究范式中,一般可以纳入研究范畴的,往往是那些被主流文学史认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某种遮蔽,文学的整体面貌无法得到还原。而王德威所提及的90年代以来的转向,实则是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文化”上,在文化这张大网中,作家作品不再占据大大的中心,而缩小为其中的一个点。广告、新闻、版画、插图、摄影照片、流行歌曲、电影作品、电影公司、电影院、咖啡馆……所有与文化有关涉的内容,都可以装入这个大箩筐,成为阐述的对象。这种新的研究范式,视野开阔,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及文化面貌。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不再是研究聚焦的点,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为学者所关注。比如,我们看当代的烂片,《前任攻略》、《后来的我们》这种不具有深度的电影,往往吐槽一番也就过去了,要进行审美层面的解读,实在做不到,可是敏锐的电影研究学者却从中看到一个文化现象,即“前任”话题,似乎近年的电影十分热衷于叙说前任故事,展现前任形象,只要前任一出现,现任立马失去光彩。我们过去曾经羞于谈及感情经历,以前任为耻,现在却好像反过来了,前任成为值得炫耀的感情资源。由此梳理出一条荧幕上的妻子/女友形象发展变化的线索,再进行一番理论提升,展现背后的文化变迁,关照当下问题。这样的研究,的确令人叹服。

    这种学术前沿的影响,在几年前的硕士选题中已经有明显的体现。他们的选题关涉文学与建筑、文学与新闻媒介、文学与科学,文学中的视觉文化,文学中的听觉文化,各种新奇的角度层出不穷,跨学科的操作成为一种研究时尚。不过跨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宏观的理论视野,操作起来更有难度,硕士选题似乎并不明显,仅在论述中有所涉及。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表达了对于这种范式转型的隐忧,这也是他从国外回来以后一直存有的困惑:现在做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谈丁玲不会就谈丁玲,谈鲁迅也不会只谈鲁迅,作家作品不再是讨论的中心,当各种学科都被打通了,文学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吗,做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人,饭碗还保不保得住?这番隐忧在会议的闭幕环节被轻轻带过,没有得到回应。却令我想到之前在一本名为《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一书中的一段话:

    米勒还认为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离开文学研究,而转向理论研究、后殖民研究、媒体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也是文学行将消亡的最为显著的征兆。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其背后的问题,恐怕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文学边缘化现象。至于“行将消亡”的论断,我以为不必过于消极,至少目前看,无论如何跨科学和跨文化,文学研究者并没有离开文学这个对象,我们的导师们在强调跨“界”的同时,总也不忘叮嘱一句,文学还是根本,文本细读仍然是文学研究者必须打牢的基本功。此外,我联想起一位学者(蒋述卓)所提出的“文化诗学批评”的方法,他的研究也是将文学置于文化层面考察,但同时也强调对文学内部审美价值的重视,似乎有意在两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 话剧《铸剑》观后

    上个周六晚上,和东东一起去上戏看了话剧《铸剑》,由波兰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观后最大的感受:西化、现代、视觉冲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