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0 年 6 月

  • 老妈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原来百年前就在纠结

    如果老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这个问题已经老掉牙了,不过,我一直以为它是我小时候,也就是差不多十几二十年前,在电视、电台听到的梗,那时候人们大多带着戏谑性的口吻在讨论它,年轻的女朋友或未婚妻往往爱撒娇撒痴地抛出它来,测试自己在男友或未婚夫心中的地位,尽管“狡猾”的他们可以很快给出标准答案以哄得女孩开心,但这个问题一经认真思考,仍然多少会引起男性内心深处隐秘的挣扎。却不想事实上,至少近百年前它就已经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了,还在当时标志着最高教育水平的大学课堂上被严肃地讨论过。

    1922年上海有一份大众流行刊物《星期》,它面向的读者一般是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都市人,我在它上面看到一篇题为《一个难问题》的短文,摘取如下:

    某大学学生在上课时间内讨论某项问题的当口,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说道:“假如有一个人是一个独生子,一天带领了他的母亲和妻子,驾了一叶扁舟,在一个湖里游玩,正在那湖心荡漾的时候,蓦地里起了一阵狂风,将这小舟吹翻,三人同时落水,这人懂得水性,所以这时,除自己和水势抵抗之外,还能以余力拯救一人,不过母亲和妻子都是自己所最亲爱的,请问这人此时,还是救他的母亲好呢,还是救他的妻子好?当时站在讲台上的西人某教授听了这话立即答道:“按照道理,自然应该救他的妻子。”当时各学生(华籍)都极以救他的母亲为然,理由是一人一世只有一个生身之母,母亲既有生养之恩,掬育之劳,临难为子者当然应负救护之责。不过某教授始终以为夫妻是爱情的结合,应该死生相共,绝不忍目击其死。两方面各执己说,辩论不已,终不肯屈服。后来另外有人提出来一个折衷的办法,主张这人可以将他的母亲救起,然后再跳下水去拼命救他的妻子,幸而能达到目的的最好,不幸失败则以身殉,以符死生相共之意。

    坚决主张救妻子的是“西人某教授”,在西方现代社会,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模式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家庭关系主要是一种以夫妻为本位的横向关系,父母是排除在这个小家庭之外的,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妻子当然比母亲更应该救。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大学生都持相反的看法,他们的理由可以用一个“恩”字概括,这个“恩”字也呈现了儒家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一面,“恩”被纳入儒教广博端正的“情”之中,它与西方“爱情”的“爱”是不同的概念,中国的传统家庭正是通过“情”联结,以“礼”加以规范的,是一种以父母(长辈)为本位的纵向关系,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情在其间根本不必要,甚至是要警惕的。中国的大学生坚持救母亲,恰表明了传统儒家文化深入骨髓的熏陶,报恩与孝道是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所谓“折衷”的第三种办法,实际上仍然是中国式的,在题设条件下,妻子大概率是救不回了,自己在完成了对母亲的报恩后,选择与妻子共命运,多了好似“舍生取义”的气魄。

    先救母亲还是妻子,实际上是一个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才会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它在1922年被提出,也体现了当时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冲突困境。在传统的儒家社会,会存在这个问题吗?我想不可能,因为救母亲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本能反应。但是1922年的中国,特别是像上海这样接纳西方文明最早最迅速的大都会,西方的爱情、家庭观念已然涌了进来,并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大批年轻人,使他们处在不同文化的拉锯之中。而中国大学生的选择表明,尽管西方现代式的爱情观念逐渐被接受,但是人们始终处于传统的包围之中,而对此无法作孰好孰坏的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

    当这个问题流转到我小时候,90年代以后,从大学式的探讨变成了大众的娱乐,女孩子并没有认真地问,男孩子也没有认真地答,大家默契地营造着真真假假的甜蜜,对这个难题的态度实际上也与整个时代氛围吻合,90年代以后社会文化更趋娱乐化了。但是回过头来想,这个难题仍然流行,是否表明百年前的纠结始终没有挣脱,因为事实上,当代的中国家庭最终并没有走向完全的西式小家庭模式,中国的文化也不可能像“五四”时期所高呼的那般“打到一切,重建一切”,而是采取了折衷的方式,重视爱情的基础和夫妻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兼顾着父母的需求。

  • 追觅V11使用体验

    大概新小区装修施工以及绿化还在成熟中的关系,不少灰尘飘进家里,房间地板、桌面几乎要天天擦拭才可以保持清洁无尘,当然做不到这么勤快了,但至少隔三差五要擦一擦。老公看我家务辛苦,开始关注起吸尘器来。最初看中的当然是戴森,然而考拉官方购入戴森V8,中间换货一次,两次寄来的外观上都有明显瑕疵,失去了信心。正巧追觅新款V11上市,似乎性能上比老款有所升级,又是尝鲜价加上京东6.1活动的,于是转而购入了追觅V11。

    吸尘器和赠送的立式支架下单第二天傍晚就送货到家了,包装严实,拆箱后,产品看起来还不错,机子和架子的安装都很简单,按说明书女生一人搞定完全OK。

    当晚就略试了一把。极易蒙上一层灰的电脑椅地垫,用它吸过之后很明显地恢复了原色,没有吸的部分和吸过的部分出现明显色差,清洁效果立竿见影。换上除螨刷头做床上除螨试验,吸出不少絮状物,把婆婆吓得赶紧换洗了床单、被罩、枕套,连抱枕套都没放过。

    第二天按说明书充满电,我开始用它做全屋地面清洁,开到持续工作模式,手指就不必一直按住开关键而导致手指累,机子重量也还可以,久握并不觉得手酸,就是吸床底下的时候稍微费劲,需要自己注意调角度,大概也是手持吸尘器难以避免的。启动了强劲吸力,肉眼可见的絮状灰尘、头发、碎碎的小杂物都可以很快吸进去。使用的时候可能要稍微注意下,吸头尽量和地面障碍物、踢脚线之类少点、轻点碰撞,避免塑料的吸头外壳边缘产生磨痕,当然可能用久了也难免磨损。

    房间地板吸完,我用拧干的湿抹布按平时那样又抹了一遍,结果发现抹布上比平时干净太多了,平时稍微抹两下地板,抹布上就是一条条黑印子以及灰尘积起来的絮絮,抹一个房间的地板,过程中抹布至少需要清洗两次。吸完客厅的瓷砖,再使用拖把,也几乎没什么恼人的碎屑。其实,V11升级的方面之一,就是带了拖地功能,安装上搭配的抹布,可以一边吸尘一边拖地,这个功能听起来很好,但今天没有装,下次可以试试。

    没有和戴森V8比较过,单就追觅这款V11的使用来看,我觉得还可以,总归比我原来的清洁方式省力许多,所以,吸尘器,居家的确还是需要的。红灰的小十一这么一摆,看上去还蛮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