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答辩的有两位同学,一位2013级的学姐,四年正常答辩,一位2014级的学长,三年完成C刊文章发表和毕业论文写作,提前答辩。
2013级的学姐选取鲁迅和T·S·艾略特进行平行比较,认为基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二者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性,虽然我不能十分理解这种平行比较的意义何在,毕竟二者没有任何交叉,彼此之间不存在影响——或许对于寻找文学共同的规律有价值,但这位学姐文章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理论工具的运用简直信手捏来,这一点我感到非常佩服。她整篇文章是站在比较宏观的视阈下进行的研究,对于女生而言,这种对理论工具的偏爱和宏观大气的视角,是比较少见的。从她现场的答辩来看,陈述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很令人信服。
答辩会委员老师们对她的文章总体认可,也指出了一些瑕疵,提出了建议,印象中有这几点,一是在理论性强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文本细读,深入文本腹地;二是如能在论文题目中直接概括出论文的发现,将更好;三是研究综述不应是简单罗列,而要体现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文献综述是为正文论述做铺垫;四是应完善论文细部,如标点符号的运用。
答辩结束后,我翻阅了这位学姐的论文(从同学处借来的10月份预答辩初稿),看论文的感觉和听答辩还是不一样的,看论文反不如听她陈述来得清晰明了,并且,论文格式细节确实不够精细。但厚厚的一本书在手,在看到最末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一页,列出了三篇独立完成的CSSCI,一篇译作也发表在C刊,科研成果超出了2篇C刊的硬性要求,我还是感到沉沉的压力的。
另一位2014级的学长,仅凭三年时间,比正常学制四年提前一年完成博士毕业要求,这点引起在座旁听同学的轻声议论,大家都觉得佩服。他所做的是西南边地文学研究,以此研究献给西南边地故乡。文章十分扎实,可以说充实了现代文学研究中尚不太丰富的一块,很有价值。尽管也被大家指出了一些小的问题,但总体上,他的文章得到答辩委员的高度赞扬,甚至有委员指出,他所做的不光是补充和加强的工作,而是重构,很值得肯定,很看好他。他这篇论文,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同届同学处有她导师(答辩委员)给她的稿子,以后可以借来学习。
我的论文选题尚没有眉目,天分是没有的,只希望凭一股认真、肯下功夫的劲儿,能作出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特将今天旁听一事记录在此,其中一些建议可供自己以后论文参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