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活跃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一批通俗作家、报人(编辑、记者、主笔等)。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人士为主,主要在上海活动,这和上海都市的最先发展相关。
当时媒体市场上的报纸杂志十分活跃,都市中识字,受过中等教育,有中等以上职业和收入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点像现在都市中的所谓“白领”,但也不完全等同,他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就是翻阅这类带有消遣性质的杂志,这类杂志上面往往刊载大量通俗小说,门类庞杂,有言情、武侠、侦探、社会、狭邪、滑稽、科幻等等。
(鸳鸯蝴蝶派所办杂志,精美绝伦。图片摄自:陈建华著《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
他们小说作品的话题,不少是围绕爱情、婚姻、家庭展开的,往往会贯穿一条才子佳人恋爱的叙事线,但也不尽然,而“鸳鸯蝴蝶派”的得名也源于此,这是我们正统教科书里,那些闪着伟大光芒的“鲁郭茅巴老曹”作家们,他们所在的新文学阵营以鄙薄不屑的批判口吻扣给他们的一顶帽子。就像我们中学时代偷读言情玄幻小说,往往会被老师批评,只有经典名著才能入得了老师法眼,那些才是能够帮助提升文化修养和语文水平的正经文学。但是,恰恰是所谓不入流的言情玄幻,给人很大趣味和快乐。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在当时的都市读者中也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刊载它们的杂志销量不菲。
而这批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他们是杂志的投稿者,写小说,卖文以赚取收益。但同时也可能另有职业,比如担任中小学老师,一般不够格担任大学老师,大学老师是“鲁郭茅巴老曹”们,还有拍电影的,开工厂的。另外,很多人同时自己也办杂志,担任杂志主编,从事审稿、编辑等工作。实际上他们自身就是都市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他们的读者群体是相当的。所以他们笔下关心的东西,也正是读者关心的,受市场欢迎,有销量也就很自然了。
如果以现在的网媒状况来对照的话,鸳鸯蝴蝶派作家很像网络写手,而当时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此消彼长的各种通俗刊物,很像某一个带有文学性质又很生活化、综合性的文字平台,比如多作者博客。只不过现在相较于近百年前,因为教育的普及,创作的群体范围和话题范围更广,便捷性、随意性和包容性更大,形式更为多样。而鸳鸯蝴蝶派实际上仍然局限于当时都市中的一个小的群体,差不多是都市的中间层。
发表回复